回到首页 返回顶部
环保动态

你的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环保动态

从“指标”里读懂西藏青绿
发布时间:2023-07-03 文章来源: 生态环境厅

从“指标”里读懂西藏青绿

——我区着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创建工作山南调研行



配图:这是美丽的贡德林草原。向薛麟 西藏日报记者 李梅英 摄



指标是工作的“指挥棒”。设立指标是为了让工作有抓手,修改完善指标是为了更好地反映工作。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自治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办公室一致认为:“西藏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创建指标将原定的6大类32项调整为6大类38项,更符合西藏工作实际。”

回顾成效、带着问题,记者跟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调研组,赴山南市调研采访。“此次调研选在山南,是因为山南具备较为齐全的生态系统类型,在全区示范推广方面具有丰富的环境基础。”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胡为民表示。

沿着雅鲁藏布江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问,从核实指标调整是否贴合生态工作实际的调研中,感受西藏着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的决心,地市、县区、乡镇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干劲。

桑耶镇:

人进沙退 荒漠变绿洲


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是我区着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创建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

“以前,我们村被称为‘沙子村’。风沙太大,地里没法种粮食,只能靠做皮具卖来换粮食。”扎囊县桑耶镇村民、防沙治沙示范区管护人员贡嘎索朗边说边带领调研组,走向村里的防沙治沙示范区。

目之所及,郁郁葱葱,哪还看得见沙丘的影子?只有踩进灌木丛中发出的沙沙声提示着大家:贡嘎索朗所言不虚。

40多年前,桑耶镇是 “举目远望一片沙,大风一起不见家。” 而眼下,青杨、藏沙蒿、沙蓬等植物簇新吐绿,原来设置的树枝沙格已被大大小小的灌木覆盖,俨然成了一方绿洲。

山南市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桑耶核心区)是我区唯一的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面积约5万亩。目前,仅核心区桑耶镇就已治沙1.5万多亩。

上世纪80年代,饱受风沙之苦的雅鲁藏布江山南段开始建设雅江防护林,首创我国林业水利工程史上的“丁字坝”,尝试“大苗深栽”等办法,控制住了风沙流动。一条宽约1.8公里、长约160公里,面积约50万亩的“绿色廊道”,在雅鲁藏布江沿岸蜿蜒开来。

高原沙丘植绿,“植”难“绿”也难。雅鲁藏布江岸边的沙地多是流动沙,经过近20年探索,示范区逐渐形成了草方格沙障、树枝方格沙障、砾石方格沙障、尼龙网方格沙障和砾石压沙等机械防风固沙措施。但沙土没有营养、夏季沙地温度过高,树和草栽下去容易,如何绿起来却又成了一道难题。

记者在现场看到,与一般植树工序不一样,在雅鲁藏布江沙丘植绿前要先填生物肥、秸秆等。正值中午,喷灌和滴灌设施还在工作,“浇水能减少蒸发,可以起到降温作用,”贡嘎索朗一边说,一边快速地补种砂生槐,旁边栽种的沙柳、柽柳正焕发蓬勃生机。

种植砂生槐、沙柳、柽柳等沙生植物是绿化沙丘的重要法宝。目前,雅鲁藏布江河谷成片栽植沙生植物达4500万余株。

沿着雅鲁藏布江走着,记者感受到“雅江造林不仅减少了风沙,还为群众带来一座‘金山银山’”。据推算,雅鲁藏布江防护林建设每年吸纳2万多名劳动力。通过雅江造林带动山南市种苗等产业发展,全市苗圃数量达74个,每年吸纳1400余名农牧民就业,为农牧民增收1600余万元。

“地添绿、人增收”是雅鲁藏布江山南段防沙治沙的目标。“沙治好了,地能种粮。通过护林员生态岗位,我们又多了一份收入。林子好了,子子孙孙都受益。”贡嘎索朗说,造林就是“造福”的理念,已经深入当地人心中。

如今,雅鲁藏布江两岸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气候条件明显改善,大面积的流动或半流动沙丘变成了绿洲,以前沙害严重地区的粮食产量增加了近一倍。拉萨贡嘎机场每年受灾害性风沙影响天数降至10天以内。

沙丘化金山,是高原人正在书写的绿色传奇。今年,我区计划完成营造林120万亩以上,修复治理退化草原500万亩以上。

胡为民说,根据雅鲁藏布江山南段等防沙治沙成果,自治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办公室在“生态富民先行地”指标体系中拟增加“生态岗位”或“生态价值转换”等指标,这些指标将对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贡德林草原:

兽进人退 困难变双赢


保护野生动植物,守住生态红线至关重要。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创建指标体系中提到,我区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位居全国前列,超过国土面积的50%。

从桑日县白堆乡沿增久曲河谷一路北上,记者和调研组很快到了西藏著名的高山牧场——海拔4300多米的贡德林大草原。

路旁的灌木丛中,五六匹马鹿与一群牦牛在一起悠闲觅食,见到记者停车拍照,才缓缓四处散开。“马鹿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自草原建立保护区以来,人类干扰变少,植被恢复,贡德林草原马鹿种群数量增长很快,有400多头。”桑日县增期乡副乡长向薛麟说,这里是西藏马鹿最集中分布、种群数量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夏季的大草原,冰雪消融、绿草盈盈,成了动物们的世外桃源。一路上,不时有被当地牧民称为“雪猪”的青藏高原特有物种——喜马拉雅旱獭穿过公路。从雅鲁藏布江下游飞回来的赤麻鸭,在这里觅偶筑巢。

“无垠高原草青青,匹马只羊静悄悄”的悠远意境,在此时展现得淋漓尽致。如何将纯牧场变成牛羊与野生动物两相宜的场景?记者看出,桑日县下了一番功夫。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我们每年都会进行冬夏轮牧转场,严格将放养牲畜数量控制在草原承载范围内,促进草原休养生息。”桑日县林草局副局长索朗坚参介绍。

贡德林草原总面积达50多万亩,真措村、岗布村、米东村村民依托贡德林草原发展畜牧业。“这三个村饲养牲畜5600多头,在草原承载范围内。”向薛麟说。

在岗布村附近,记者见到正在捡拾垃圾的草原监管员边巴旺久。“我的责任就是维持草原干净,保护野生动物。”边巴旺久说仅草原监管员一职,一年就能给家里增收3000多元。

三个村还每周组织村民进行两次的草原和河道垃圾清理,确保贡德林草原环境干净,可持续发展。

越变越绿的自然环境,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也让贡德林草原成为热门旅游景点。今年5月,增期乡因地制宜成立了4家牧家乐来壮大村集体经济。目前,日接待游客200多人,月增收9万余元。

近年来,随着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区野生动物保护成效也逐渐显现,绝大多数保护物种种群数量恢复性增长明显。藏羚羊种群数已由最少时7万余只增至30万余只,野牦牛种群数量从仅几千头达到2万余头,越冬黑颈鹤数量从上世纪不足2000只到现在已超过万余只。

“下乡调研的感受也变了,十多年前看到岩羊就很激动,现在即使遇到雪豹也不会觉得特别稀奇。”调研组成员马向阳说。

随着雨季到来,贡德林草原水草日渐丰盈,“草长了,马鹿吃好了,我们也就能‘吃’好了。”边巴旺久幽默地说。

从2018年起,我区持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生态岗位增加到66.7万个,年人均补助提高到3500元,越来越多像边巴旺久这样的农牧民通过草原、动物、河湖治理等吃上了“生态饭”。

人类活动范围的缩小退让,换来动植物的生长范围进一步扩大。一退一进间,人们富裕了,草原、森林的生物物种数量也增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高原常态。

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是指标体系“生态安全屏障战略地”中的重要项,人们主动帮助草原植被恢复、退出野生动物栖息地,大大提高了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率。

此次调研后,自治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办公室还将在“生态安全屏障战略地”指标体系中增加“冰雪资源保护”这一特色指标,这既是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符合“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依赖冰雪生存的动植物将会被保护得更好。

桑日县:

“魔法”湿地 污水变清流


“走,我带你们去看一个有‘魔法’的湿地。”陪同调研的山南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旺庆卖起了关子。

下车,跟着旺庆直奔“魔法”湿地,只见4300多平方米的水塘里,美人蕉、风车草、梭鱼草、睡莲、芦苇长势正旺,水面波光粼粼。

“闻不到异味吧,这是污水处理魔法——人工湿地污水深度处理工艺。”旺庆说。

城市污水处理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污水怎么处理?怎么能与周边生态环境相适宜?我们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旺庆说。

通过区内外示范点的走访调研,山南市决定在桑日县实行试点,采取一级强化+人工湿地设计工艺,来处理生活污水。

“污水经过粗格栅,进入提升泵后,流入混凝沉淀池,再通过化学处理,流进人工湿地,停留4到5天,才能排出去。”污水处理厂负责人樊明博介绍,处理过的清水可以排到附近河流,也可用于城市绿化浇灌、洗车和公厕冲洗。

桑日县污水处理厂从2021年6月开始试运营,日处理生活污水规模达1000吨,覆盖县城近70%的区域。

“以前河里面有垃圾,有异味。虽谈不上绕着走,但心里会不舒服。县里建立污水处理厂后,水变清了,内心由衷地感到开心。”县城居民央金说。

目前,我区污水处理厂已覆盖7地市及60个县城。《2022年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区县级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提升到86.55%,全区无黑臭水体,水清岸美处处是风景。

调研中,记者了解到,因自治区“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等指标总体上具有良好的本底基础,自治区高地办拟将以上指标作为2024年、2025年走在前列指标予以考虑,确保年年能在指标上实现争先进位。

跟着调研组走访加查、曲松、桑日、乃东、扎囊等5县18处生态环境治理点位,记者真切感受到,只有政民齐心,才能将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创建这项工作抓实抓好。在我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既有百姓主动参与的功劳,也是当地政府和生态环境干部担起使命责任使然。采访中,贡嘎索朗、边巴旺久和旺庆都认为,保护好环境是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只有做好了,才能问心无愧。

我们看到,“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中央擘画的蓝图正变为西藏的现实。

新闻+

水清岸绿韵味足

——朗县多举措优化水生态环境

西藏日报记者 张猛

清澈见底的河水、楚楚动人的格桑花、幽蓝静谧的湖泊……初夏的朗县,因为一江碧水,平添了几许水光潋滟的神韵。

朗县县城居民加措说:“我在这生活了四十多年,看着河水一天天变得清澈,草原一天天恢复生机,心里觉得这就是幸福。”

近年来,林芝市朗县牢固树立“两山”理念,聚焦打造“美丽幸福边城、边疆明珠小镇、生态宜居村庄”,围绕管水、治水、护水等主要任务,以“河长制”推动“河常治”,进一步优化水生态、打造水景观、做好水文章,水生态环境焕然一新,人民群众幸福感大大提升。

统筹部署——

健全工作机制


“以前的河道很脏,群众经常在河边倒垃圾。这些年好多了,河岸变得干净了,空气也变得清新了,下班后来这散散步,连心情也变得更美了。”朗县县城居民达瓦说。

2018年以来,朗县建立“双总河长”与“领导小组+河长办”的组织领导架构,构建县乡村三级河长制度,对全县范围内24条主要河流和2个湖泊明确具体责任人,建立“一大队两机制”(即朗县巡河大队、县级河湖长助理服务机制和“河湖长+检察长+警长”机制),并为24个县级河长配备河长助理,健全完善“三个办法四项制度”,助力河长巡河更加精细、更有成效。截至目前,县乡村三级河湖长累计巡河履职22920人次,交办、整改问题近百件,集中解决了一批涉河涉湖突出问题。

朗县通过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线上充能”等方式,不断提升县乡村三级河长的治河能力。成功举办了林芝市朗县2023年度河湖长制工作培训,邀请广东省水利厅相关专家进行授课。充分运用中国干部网络学院“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网上专题班”平台,先后选派10名县级河长参加河湖长制网上专题班学习,选派12名干部到广东跟班挂职。同时,积极派干部参加全区河湖提升能力培训班,进一步提高县乡村三级河长履职实践能力。

多措并举——

织密河湖管护网


走在朗县普曲巴顿村,阳光洒在河面,波光粼粼,岸边绿荫袅袅,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眼前,让人心旷神怡。

“我每天至少要巡河一次,发现问题后通过‘西藏河长制’APP上报,及时解决。”巴顿村村级河长益西次仁说,每天巡河的时候,除了检查河道卫生情况,还会提醒河边玩耍的人们注意安全。

近年来,朗县充分利用“西藏河长制”APP巡河系统功能,安装13处视频监控系统及全域河湖涉及人员活动区域0.2m高精度航飞影像,探索解决河湖管护盲点脏乱差、无监控问题。同时,开发朗县水域岸线监管平台,形成河湖管护“一张图”及涉河项目审批数据管理平台,辅助涉河项目审批和资料管理功能等工作,初步构建“天空地河”一体化信息感知网。

同时,聚焦“整改完善、稳进提质,协同治理、分类推进,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和绿化美化行动,完成金东乡、仲达镇等4个乡(镇)和拉多乡巴顿村、洞嘎镇卓村等30个行政村申报自治区级生态文明示范乡(镇)、村(居)的材料编制工作,改造户厕4144户,问题厕所整改245座,摸排2023年户厕需求180户。把人畜分离作为人居环境建设重点,朗县52个村(居)需实施人畜分离户数3892户,已实施23个村1417户,正在实施21个村1717户。重大公路沿线生态修复造林1280亩80840株,“四旁”植树完成率达85%。完成37个村庄规划编制,农牧区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整体村容村貌不断提升。

系统治理——

打造水清岸绿之景


达瓦从小生活在朗县雅鲁藏布江旁,以前河道水位不稳定,河边也散落着垃圾;整治之后,河道里绿水盈盈,两岸芳草萋萋。

“河道里水变清了,马路宽敞了,岸边也种上了花草,景色非常不错,吸引了很多人来玩,我开了家农家乐,生意很红火。”达瓦说。

近年来,朗县围绕“1343”工作思路,以雅鲁藏布江朗县段为面、4条骨干河流水系为线,逐条打造幸福河湖典型和样板,从水安全保障、水资源优配、水环境宜居、水生态健康、水文化传承等方面入手,编制朗县古如曲幸福河湖建设方案等,倾力打造美丽幸福边城,加强普曲、古如曲、工字弄曲、金东曲河道治理河湖大格局。

朗县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通过设立标识牌、架设网围栏等举措,进一步加大对水源地保护力度。对全县209处农村饮水和小型灌溉进行水资源区域评审,进一步加强取水许可审批和监督管理。全面推进雅鲁藏布江沿线水土流失、工字弄曲两岸森林抚育和河道清理、国土绿化和“四旁”植树工程建设,加快普曲巴顿、白坡章村段治理工程建设及河道疏浚。以美丽边城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营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生态宜居”的河流生态空间。

下一步,朗县将落实河湖治理、创新履职方式,筑牢朗县生态,进一步推动河湖长履职尽责,通过完善河湖长组织架构、加强智慧河湖建设、加大宣传激励引导、健全参与治理机制等举措,进一步提升河湖长制效能,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及重点任务落地,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绘就朗县河湖新画卷。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   藏ICP备07000001号  网站标识码5400000014

地址:西藏拉萨市金珠中路26号     电子邮件:STHJXXZX@163.com   电话:0891-6849012